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张家口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 教育动态 >

比利时人获诺奖与万钢的愤怒

时间: 2013-10-14 19:3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江南 点击:

  2013年各项诺贝尔奖相继揭晓,在中国国内再次引爆“中国人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的责问声。出现这种状况也不难理解,因为在历史上,中国在科技上曾领先西方上千年,到现在竟然还没有一位中国护照持有者能摘取诺贝尔科学奖桂冠。

  事实虽如此,一些雄心勃勃、言过其实的预言却一直不绝于耳。

  日前,中科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就信誓旦旦地说:“10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他列举的重要理由之一是中国研发投入已达世界一流。

  不幸的是,“世界一流的科研经费”多数并没用于科研。

   10月11日,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两起涉嫌贪污科研经费的大案。据中国科协调查,中国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 右。2012年,中国科研经费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只要简单计算一下便知,在中国,没有用于科研的科研经费数目之巨是多么触目惊心。

  万钢连续使用了“愤怒”、“痛心”和“错愕”三个词来表达他对中国科研经费使用现状的感受。他说的是现在,但现在却能预示未来。如果这种状况现在得不到及时的根本扭转,未来中国的科研状况也着实令人堪忧,轻则影响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努力,重则阻碍中华民族“科技兴国”的伟大梦想。

  万钢的“愤怒”和“痛心”,使我不禁联想到比利时人获诺奖的现在和过去。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两位物理学家分享。一位是英国人彼得·希格斯,另一位则是比利时人弗朗索瓦·恩格勒。

  在比利时,如果和华人聊天,人们习惯于将比利时称为“小比”。称之为“小比”,并不完全出于小瞧和蔑视,而是因为比利时地小人少。

   为了说明比利时的“小”,一些头脑清醒且精通算术的中国人还形象地用比利时一国与北京一市相比:大体上,北京的面积是比利时的一半,而比利时的人口却只 有北京的一半;如果和比利时人聊天,他们中的大多数不认为自己是比利时人,一半认为自己是瓦隆人,而另一位则认为自己是弗拉芒人。

   就是在这样一个“连比利时人都不认为自己是比利时人”的小国,比利时人获得的诺贝尔奖数量之多却令人惊羡。1904年,比利时人在根特市成立的国际法研 究所获得“和平奖”。1909年、1913年和1958年,又有3位比利时个人分别获得“和平奖”;1911年,1位比利时人获得“文学奖”。如果说这两 个奖项都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和“双重标准”嫌疑的话,而在物理、化学和生理学或医学奖(以下简称“医学奖”)这三项纯科学奖项上,比利时人亦有不错的斩 获。

  1919年、1938年和1974年,4位比利时人获得“医学奖”;1977年,1位比利时人获得“化学奖”。简单地加在一起,截至2013年,共有6位比利时人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同时也不难算出,比利时平均每百万人中就有一人获奖,这一比例在世界名列前茅。

(责任编辑:江南)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